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批转市计委《贯彻实施国家计委拟定的〈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的意见》

时间:2024-05-04 01:25:0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5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批转市计委《贯彻实施国家计委拟定的〈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的意见》

天津市政府


批转市计委《贯彻实施国家计委拟定的〈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的意见》
天津市政府


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市计委《贯彻实施国家计委拟定的〈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照此执行。

贯彻实施国家计委拟定的《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国家计委拟定的《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计贸〔1987〕1924号,以下简称以产顶进办法),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市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凡要求以产顶进的,必须符合以产顶进办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并按该办法的要求办理。
二、凡要求以产顶进的企业,在申报项目建议书的同时,提出以产顶进的申请。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明确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的内、外销比例,以及国产化的进度,并对以产顶进的可行性(包括分年顶替进口的产品数量和外汇金额)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
三、按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产品申请以产顶进,分别由中央、地方两级审批。限额三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市计委审核后报国家计委审批;限额三千万美元以下(含三千万美元)的项目由市计委审批。
四、办理审批限额以上项目以产顶进的原则和方法:
(一)凡已列入国家批准的中长期中央进口计划的商品,除去对外已签长期贸易协议和必须安排进口的以外,还有可能供以产顶进的,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可预批中央进口计划期内的以产顶进。
(二)没有列入中长期中央进口计划的商品,原则上不预批以产顶进。但是年度中央进口计划中有这类商品进口,且能以产顶进时,企业可经市计委向国家计委提出申请,批准后由经贸部门办理只在当年有效的以产顶进手续。
(三)没有列入中长期和年度中央进口计划的商品,如当年地方有进口,企业可向地方计委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地方经贸部门办理以产顶进手续。
五、办理审批限额以下项目以产顶进的原则和方法:
(一)凡已列入我市的中长期和年度进口计划可供以产顶进的商品,可由市计委参照中央的审批办法,预批和办理本地区进口计划期内的以产顶进。
(二)没有列入中长期或年度进口计划的商品,但本市或其他地区有进口的,本市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径向进口这一商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含我市)计委申报,经批准后由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部门办理以产顶进手续。
(三)中央有关部门用自有外汇进口的商品,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天津分局同意后,向该部门申请,经同意后办理以产顶进手续。
六、上述经中央和地方计委(或部门)审批同意以产顶进的产品,属于在中长期进口计划内预批的,必须根据当年的进口计划情况,在年度中进一步核定落实。市计委定期公布已列入国家和天津市批准的中长期和当年中央与地方进口计划中可供以产顶进的产品目录。
凡经批准实行以产顶进的产品,国内用户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选用。否则,除特殊情况外,外汇管理部门不予批准用汇。
七、经批标的以产顶进产品,国内用户采购时,应按双方商定的条件,经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向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支付全部或部分外汇。
八、机电产品的以产顶进,按原国家经委制定并公布的以产顶进目录和以产顶进管理办法,指导国内用户优先采购目录内的产品。
凡生产以产顶进目录内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以参加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或经国家批准的招标公司,含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公司)组织的进口机电设备招标,中标的企业由该中心(或公司)出具证明,实现以产顶进。
九、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生产以产顶进产品所需进口的料件,按《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申领进出口许可证的实施办法》办理进口手续;上述产品供应给国内用户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履行产品出口合同所需进口料件管理办法》办理。
十、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产品一俟批准以产顶进后,不能再重复将这部分产品纳入国产化物资分配计划。
附:(一)天津市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 申请表
(二)国家计划委员会《印发〈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的通知》(计贸〔1987〕1924号)

附(一)天津市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以产顶进申请表

---------------------------------------
| 产 品 名 称 | |企业名称| |
|------------|------------------------|
| 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以产 | |
| 顶进的论证评估意见 | |
|------------|------------------------|
| 产品性能、规格、主要 | |
| 技术参数 | |
|------------|------------------------|
| 产品技术和质量标准 | |
| (是否符合国际) | |
|------------|------------------------|
| 产品鉴定时间、方式 | |
|------------|------------------------|
| 产品用途和特点 | |
|------------|------------------------|
| 属 何 类 企 业 | |合资年限| |
| (先进技术型) | | | |
|------------|---------|----|---------|
| 合同规定的产品规模 |19 年|19 年|19 年|19 年|19 年|
|------------|----|----|----|----|----|
| 合同规定国外销售比例 |19 年|19 年|19 年|19 年|19 年|
| | %| %| %| %| %|
|------------|----|----|----|----|----|
| 国 产 化 比 例 |19 年|19 年|19 年|19 年|19 年|
| | %| %| %| %| %|
|------------|------------------------|
| 申请收取外汇理由、 | |
| 市计委意见 | |
|------------|------------------------|
| 市外汇管理局意见 | |
|------------|------------------------|
| 经办经贸部门意见 | |
|------------|------------------------|
| 备 注 | |
---------------------------------------

附(二)印发《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的通知(计贸〔1987〕19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南建省筹备组,各计划单列省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办、总后勤部:
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我委拟定的《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已经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关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产品以产顶进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为鼓励外商投资兴办先进技术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外汇收支平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能够提供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从事新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生产型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资、合作企业)。
第三条 符合下列各项条件的,可申请以产顶进:
一、确属国内需要的技术先进型的合资、合作企业的产品,投产初期,在实现国产化进程中,外汇平衡出现暂时困难的;
二、上述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目前和今后几年中央、地方和部门需要进口的;
三、申请以产顶进的产品规格、性能、交货期和技术服务、培训应符合国内用户的需要,产品必须经过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鉴定,确认达到同类进口商品的质量标准,原则上价格不高于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
第四条 凡要求以产顶进的企业,在申报项目建议书的同时,提出以产顶进的申请。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明确合资、合作企业产品的内外销比例,以及国产化的进度,并对以产顶进的可行性(包括分年顶替进口的产品数量和外汇金额)进行充分论证或评估。
第五条 按分级管理原则,合资、合作企业产品申请以产顶进,分别由中央、地方(部门)两级审批。中央审批的限额以上项目需要以产顶进的,由国家计委审批;地方和部门审批的限额以下项目需要以产顶进的,由地方计委和部门自行审批。
第六条 由国家计委审批的限额以上项目的以产顶进:
一、凡已列入国家批准的中长期中央进口计划的商品,除去对外已签长期贸易协议和必须安排进口的以外,还有可能供以产顶进的,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可预批中央进口计划期内的以产顶进。
二、没有列入中长期中央进口计划的商品,原则上不预批以产顶进。但在年度中央进口计划中有这类商品进口且能以产顶进时,企业可向国家计委提出申请,批准后,由经贸部办理只在当年有效的以产顶进手续。
三、没有列入中长期和年度中央进口计划的商品,如当年地方有进口,企业可向地方计委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地方经贸部门办理以产顶进手续。
第七条 由地方、部门审批的限额以下项目的以产顶进:
一、凡已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长期和年度进口计划内可供以产顶进的商品,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参照中央的审批办法,预批和办理本地区进口计划期内的以产顶进。
二、没有列入本地区中长期或年度计划,但本地区或其他地区有进口的,可实行跨地区的以产顶进。企业可迳向进口这一商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申报,经批准后,由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部门办理以产顶进手续。
三、部门用自有外汇进口的商品,企业可直接向该部门申请,经同意后,办理以产顶进手续。
第八条 上述经中央和地方计委(或部门)审批同意以产顶进的产品,属于在中长期进口计划内预批的,必须根据当年的进口计划情况,在年度中进一步核定落实。
凡经批准实行以产顶进的产品,国内用户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选用。
各级进口管理部门和进口审查部门,对合资、合作企业已能生产并符合以产顶进条件的产品,应指导和鼓励国内用户优先采购。
第九条 经批准的以产顶进产品,国内用户采购时,应按双方商定的条件,经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向合资、合作企业支付全部或部分外汇。
第十条 机电产品的以产顶进,由国家经委制定并公布以产顶进目录和以产顶进管理办法,指导国内用户优先采购目录内的产品。
凡生产目录内产品的合资、合作企业可以参加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或经国家经委批准的招标公司)组织的进口机电设备招标,中标的企业,由该中心出具证明,实现以产顶进。
第十一条 合资、合作企业生产以产顶进产品所需进口的料、件,按《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申领出口许可证的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办理进口手续;上述产品供应给国内用户时,按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履行产品出口合同所需进口料、件管理办法
》第五条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经批准其产品实行以产顶进的合资、合作企业,必须做到:
一、严格执行合同中规定的出口比例和国产化进程的要求;
二、必须努力使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保持先进水平;
三、按合同规定的数量、时间交货,因交货时间、交货数量和产品质量等问题造成用户经济损失者,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四、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三条 合资、合作企业的产品一俟批准以产顶进后,不能再重复将这部分产品纳入国产物资分配计划。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计委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附:“七五”计划期间中央进口计划内可以实行以产顶进的商品目录
1.钢材 7.橡胶
2.生铁 8.化肥
3.木材 9.木浆
4.铜 10.腈纶
5.铝 11.锦纶
6.锌 12.人造丝



1985年5月1日

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庆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政府


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庆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的通知

庆政发〔2010〕1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中、省直单位,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庆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大庆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提高民用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及其用能系统的新建、改建(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相关维修改造)、扩建活动,实施建筑物、用能系统节能的监督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其它公共建筑。
  本办法所称民用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国家、行业和省、市建筑节能标准,通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用能系统运行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活动。
  鼓励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民用建筑节能日常工作。各县(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改、城乡规划、国土、房产、城管、财政、税务、科技、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工作。
  第五条 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以新建(含改建、扩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为主导,按计划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不断创新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开展。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用建筑节能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将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鼓励民用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产品和先进的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在民用建筑中发展应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利废型、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加大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力度,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范围内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限制使用粘土空心砖。
  第八条 市科技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应当对相关的民用建筑节能产品、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科研、推广和应用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章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

  第九条 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应当包括民用建筑节能的专题论证。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
  第十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城市详细规划、建筑总平面设计,确定建筑物的布局、形状和朝向时,应综合考虑民用建筑节能和建筑能源利用的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就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征求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向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在设计、施工、监理招标文件及相关合同中明确民用建筑节能技术要求和产品技术指标,招投标行政监管部门对建设单位报送的招标文件进行审查备案时,应当予以审查。
  第十二条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保证建筑节能设计质量。在技术交底时应对节能措施、关键部位的节能构造做法进行详细交待。
  第十三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民用建筑节能内容和热工等相关文件进行专项审查,在审查报告中单列节能审查章节。对节能内容未经审查或审查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报告。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或经审查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编制民用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审查并由技术负责人签字;严格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组织施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按规定进行检验;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保证节能工程质量。
第十五条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特点编制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实施监理,并详细记录实施情况;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民用建筑节能专项技术方案,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要求施工单位改正。
  对易产生热桥和热工缺陷部位以及墙体、屋面等保温工程及其隐蔽前的各施工工序,监理工程师应当实施旁站监理。
  对未经抽样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民用建筑节能产品,监理工程师不得签署同意使用的文件;对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民用建筑节能工程子分部、分项工程,不得签署工程质量合格文件,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监理单位应当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中明确民用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情况。
  第十六条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检测规范、标准对现场见证取样的节能材料性能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节能材料经检测不合格的,应当立即通知委托检测单位,并同时上报工程所在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合格的节能材料不得使用。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符合节能分部验收条件后,建设单位应当按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相关标准组织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并应将工程节能分部工程验收报告报当地建筑节能管理机构验收备案。验收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备案或交付使用。
  第十八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和销售已列入核准管理的民用建筑节能产品必须持有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的核准手续。
  第十九条 新建民用建筑推行建筑能效测评及标识制度。在建筑节能分项验收后,建设单位可以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建筑节能测评机构进行建筑能效测评,并将实际测评结果在建筑物显著位置予以标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请中央财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的建筑项目、申请中央财政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专项资金的建筑项目须进行能效测评和标识。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建成后,必须进行建筑能效专项测评,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应当取得省级以上建筑节能管理部门的认定。
  第二十条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温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5年。保温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保温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建筑物照明工程应当合理选择照度标准、照明方式、控制方式并充分利用自然光,选用节能型产品,降低照明电耗,提高照明质量。
  建筑物的公共走廊、楼梯内等部位,应当安装使用节能灯具和电气控制装置。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在施工现场、销售现场张贴民用建筑节能信息,施工现场公示时限是在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后30日内至工程竣工验收合格,销售现场公示时限是在销售之日起至销售结束。
  建设单位公示的节能性能和节能措施应与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相一致。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变更建筑节能性能和节能措施的,建设单位应在节能措施实施变更前办妥设计变更手续,并将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报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同意后15日之内予以公示。
  第二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二十四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的监督检查,规范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检测机构及有关从业人员执行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建立民用建筑节能各责任主体和相关责任人的信用档案,对违规行为及接受处罚的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并定期在本市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管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和热水供应设施等实施节能改造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强对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的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目标、范围和要求,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 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应当对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投入收益比进行科学论证。集中供热的既有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应当与用能系统改造同步进行,公共建筑还应当安装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在确保结构安全、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情况下,充分考虑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二十八条 政府办公建筑改造费用由同级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居住建筑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其它公共建筑,建筑节能改造费用由同级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其它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由业主自筹。
  第二十九 政府鼓励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投资人可以按协议分享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所获得的收益。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第四章 建筑节能运行管理

  第三十条 加强民用建筑能耗计量与系统调控。采用集中供热方式的新建民用建筑应当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和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公共建筑还应当安装用电分项计量装置。居住建筑安装的用热计量装置应当满足分户计量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 各级建设、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监督检查节能运行管理工作情况,并监测节能效果。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建立健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定期将分项用电量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般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要在供热或制冷间歇期委托相关检测机构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性能进行综合检测评价和标识。对超过能源消耗指标的供热单位、公共建筑所有权人或者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责令限期达标。
  第三十二条 建筑物所有权人和使用人在进行建筑物的装修和使用时,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的围护体系节能措施,降低建筑节能标准。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居住小区内公共建筑节能设施及设备的维护、保养、维修。
  第三十三条 供能单位应当强化运行系统的维护,强化监测与调控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 资金与奖励

  第三十四条 市政府设立民用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下列活动:
  (一)民用建筑节能宣传、教育与培训,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推广。
  (二)可再生能源建筑、民用节能建筑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示范工程建设和节能项目的推广应用。
  (三)既有民用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
  (四)对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
  各级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第三十五条 为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建筑能效, 节约能源消耗,制定节能建筑激励措施:
  (一)对取得能效标识的民用建筑,在房屋交易时可免收买受人的房地产交易手续费。
  (二)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符合条件的,享受国家、省、市相关优惠政策。
  (三)民用建筑节能项目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五)建筑节能产品经认定符合国家和省、市公布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或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 实行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小区)评选制度。鼓励创建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小区),对达到节能建筑示范标准的建筑工程,授予“大庆市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小区)”标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机构违反本办法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后施行。


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二号



《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由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12年7月1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7月17日





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012年7月17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气象灾害,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

农业、建设、规划、水务、国土房管、海洋、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与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

第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分灾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特点、分布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第十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防风工作,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等建设,并定期组织开展搭建物、广告牌、在建建(构)筑物防风加固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雨、雪、冰冻等发生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排水、积雪(冰)清理、交通疏导等准备工作。

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渔场等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雾、霾的监测设施建设,并根据大雾、霾发生的情况,做好交通疏导、调度和防护等准备工作。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根据干旱灾害发生的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减轻旱灾影响;在冰雹易发生区域,应当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工作。

  实施增雨(雪)和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指导。

  第十五条 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雷电防护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雷电防护装置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并依法委托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检测。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和本市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论证中,应当把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 监测、预报和预警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气象、农业、水务、国土房管、海洋等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规定,提供雨情、水情、风情、旱情等监测信息。有关部门应当提供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灾情监测信息。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气象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和大型活动场所等增设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

第十九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探测环境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不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

第二十条 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必要时,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发布。

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二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无偿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向社会播发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二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报告信息予以更新、解除。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下列相应应急措施:

(一)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域,情况紧急时,组织人员撤离、疏散,转移重要财产,开展自救互救;

(二)及时发布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三)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场所;

(四)决定停工、停业、停课;

(五)实行交通管制;

(六)保障道路、通信、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七)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的供应;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四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跟踪监测,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评估结果,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电力、通信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保障,救灾物资供应,医疗卫生救援等应急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置信息。

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播政府发布的信息。

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以及灾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气象灾害级别或者作出解除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或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三)未执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

(四)未按照规定及时提供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的监测信息的;

(五)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六)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

(七)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三)传播虚假的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作出明确处罚规定的,依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